冯仑往事 | 从野蛮生长,到黯然离场

来源:公众号:何加盐

2020-02-09 18:58:00

作者/何加盐

中国企业家里,冯仑是一个异类。在各类富豪榜上,他名声不显,连前300都进不去。他所创建的房地产公司,市值连万科、碧桂园、恒大的零头都比不上。但是,他在中国企业家圈子中的江湖地位,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名气,却远远超过他的商业成就。他曾经29岁就当上副厅级干部,却因某件不可言说之事而逃出体制。他曾经是牟其中的心腹手下,后来却不告而别,反目成仇他曾经用3万元本金,做成1800万的生意,搞定第一桶金他曾经是潘石屹等人的大哥,“万通六君子”的核心,后来却和兄弟们分道扬镳;他曾经是带有土匪气的企业家,后来却成为畅销书作家,心灵鸡汤教父;他曾经在90年代中期就成为亿万富翁,现在却领着每月8千元的退休金。今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冯仑的奇幻人生。

1

1959年,冯仑出生于陕西西安。他父亲本是地主家庭出身,幸好家里在土改前破产,变成穷光蛋,所以属于“破落地主”,解放后受到的冲击较小。不过,这个身份已经足以让父亲在历次政治运动中战战兢兢,谨小慎微地度过一生。到冯仑记事时,父亲是某企业工会负责人。这个职位不算高,却给冯仑带来了诸多便利。在父亲帮助下,冯仑有机会大量阅读各种书籍,其中包括“仅供批判”的灰皮书。这让冯仑从小在知识储备、文学修养和眼见学识上,远胜同龄人。冯仑最喜欢看的,是各类人物传记和历史书籍。他常常渴望自己也能成为书中那样的英雄。

与父亲截然不同的是,他的个性极其要强,浑身充满莫名的自信,敢打敢拼,觉得自己以后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从初中开始,冯仑醉心于学先进,跑了全国很多地方。他在《人民日报》上寻找各种风云人物的报道,然后给他们写信,去各地拜访他们。如到南京去见钟志明,到北京求见黄帅,到上海去找工人阶级理论队伍等等。虽然常常被拒之门外,但冯仑却乐此不疲。这种喜欢结交牛人的习惯,日后将给他的事业带来诸多帮助。

在四处交游的同时,冯仑没有放下阅读和学习,这让他在文革结束后重启的高考中,赢得了机会——他考上了1978级大学生,成为西北大学经济学系的一员。1982年,冯仑大学毕业,又考取了中央党校的研究生。他考中央党校的目的很单纯:要做党的理论工作者,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当时,冯仑23岁,是中央党校史上最年轻的研究生。由于这个“最年轻”,他成了中央党校的名人。一些老师专门跑来,想见识一下“最小的那个”。其中有一位马鸿谟,后来成为冯仑的干爹。

这位马老师,一生经历堪称传奇。年轻时从武汉大学历史系毕业,忤逆家族意志,放弃留学机会,回河南老家组织游击队打鬼子。马老师也有一位感情深厚的干爹,但是属于国民党的人。解放战争时期,干爹和干儿子各自效忠一方,马鸿谟率部围攻老家县城,守城的正是干爹。马鸿谟劝降不成,破城后把干爹枪毙。解放后,已经是正师级干部的马鸿谟被分到中央党校,后来一直在此工作。

冯仑初见马鸿谟时,马鸿谟剃着大光头、穿一袭黑衫、叼着粗大的雪茄,看着不像学者,冯仑说,这是“一个有文化的土匪”。马鸿谟对冯仑产生了深厚的影响,被冯仑认为是“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在马鸿谟去世后,冯仑一直在钱包里珍藏着一张他的照片。1984年,冯仑毕业,留在中央党校任教。此时,他的理想,是成为“胡乔木第二”,靠一支笔影响世界。

(注:胡乔木,曾任毛泽东秘书、新华社社长、中宣部副部长、国务院政研室负责人、中国社科院院长、中顾委常委等职,系毛泽东很多重要文章的起草者和邓小平部分报告的撰稿人,被称为“中共中央第一支笔”)

2

为获得实践经验,身为中央党校讲师的冯仑,主动要求下放挂职,被分派到武汉搪瓷厂做党办副主任,后来又调到武汉市经委,任综合处副处长。挂职结束后,冯仑回到北京,进入了中宣部,不久又调到国家体改委下属的体改所。在一位领导的启示下,冯仑“成为胡乔木第二”的目标有了清晰的路径:在研究上,将理论对策化,对策政策化;在身份上,把学者幕僚化,幕僚官僚化。一言以蔽之,学而优则仕。冯仑把这当成未来之路,不出意外的话,他将一辈子这样走下去。

1988年,海南建省,新的省委决定成立一个改革发展研究所,所长是冯仑在中央党校的前同事迟福林。冯仑也主动请缨来到了海南改革发展研究所,担任常务副所长。这是一个厅级机构,常务副所长属于副厅级。当时的冯仑,只有29岁。如此年轻就处于这样的位置,冯仑的仕途,一片光明。

80年代末,社会思潮涌动,体制改革是最前沿的话题。冯仑出身于国家体改委,现在又在海南研究所任职,可以说是前沿的前沿。冯仑能写能说,又怀着英雄主义情节,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是活动中的活跃分子。结果可想而知,在入职海南研究所一年之后,发生的某件事情,让冯仑在体制内没有了立足之地,他被迫逃离。

转眼之间,冯仑从一个前途大好的年轻官员,成为了没工作、没收入的“社会闲杂人员”。那个年代,民营经济尚不发达,人们的工作还是包分配制。自谋职业,何其艰难。冯仑好不容易在中国社会调查所找了一份临时工,干了3个月,才赚72元。好在,“喜欢交友”这个习惯帮了他。他在海南认识了一个名叫汪兆京的人,这人是南德公司员工。

南德公司,是那个年代的传奇。它是中国最早的民营企业之一,也是那个年代最成功、最有名的民营企业之一。其老板,名叫牟其中,后来的中国首富和中国“首骗”,因“罐头换飞机”而为中国人熟知。在汪兆京的介绍下,冯仑和牟其中见了面。牟其中对冯仑的能力很认可,对他的遭遇很同情,立刻招揽了冯仑,给以“政务秘书”的职位,月薪200元。冯仑在南德无所事事地坐了一段时间冷板凳后,得到牟其中重用,成为了办公室主任兼西北办主任,月薪涨到850元。冯仑还帮南德延揽了不少和他有类似遭遇的朋友。其中包括王功权、王启富、刘军,这些人后来成为与冯仑一起创业的铁哥们。在牟其中手下干了一段时间后,冯仑非常苦闷,他极度不认可牟其中做商业的江湖路数,认为南德不是自己理想的栖身之所。

他和王功权等商量,想仿效张学良,发起“兵谏”,让牟其中只当挂名董事长,不管事,公司给他们来管。后来因害怕牟其中的狠辣手段而作罢。他们又商量,一边领着南德的工资,一边自己干私活,偷偷创业。结果,他们谋划周到的事业,第一关就被打败——工商注册不予通过。不得已,他们只好在南德公司继续待着。冯仑作为办公室主任,除了帮牟其中处理公司事情,还要处理家事。例如,牟其中母亲去世,冯仑就在太平间帮忙换寿衣。1991年某一天,冯仑突然不告而别,离开了牟其中。据他自己说,是因为与牟其中的商业理念不合,想自己创业。而据牟其中说,是因为冯仑听到风声,说是两年前的事情还没完,有关部门要来抓人,冯仑消息灵通,提前跑了。

不管是哪一种,总之,冯仑不打招呼就跑,让牟其中非常不满。后来牟其中去海南,冯仑到机场迎接,牟其中视而不见。冯仑又特别跑到北京去找牟其中道歉,牟其中也不予理会。这回轮到冯仑生气了,他在门外朝牟其中高声喊话:活着就不要见了!若干年后,牟其中坐牢,托人找冯仑借钱打官司,冯仑说,二审之前,我不介入;坐牢出来,养老送终。在牟其中坐牢期间,冯仑写了一篇两人交往的回忆文章,把牟其中写得比较负面,牟其中极为不满,认为冯仑把他描写成一个“货真价实的土匪、流氓、劳改犯”,他在狱中托诉讼代理人写了一篇《冯仑,你为什么逼我说》激烈回应,两人势同仇人,彻底交恶。

3

1991913日,冯仑、王功权、王启富、刘军、易小迪五人,在海南成立了海南农业高技术投资联合开发总公司。不久后,他们的队伍又加入了一位来自甘肃的小年轻,名叫潘石屹。日后,他们六人将以“万通六君子”之名而闻名于世。如同公司的名字所示,他们最开始,是想做高科技农业,先后做了玉米种衣剂和香蕉苗等项目,结果全部失败。最难的时候,他们求人办事,晚上请唱歌、喝酒,付不起钱,只好由一人出去借钱,剩下的兄弟押在歌厅等着拿钱赎人。那时,冯仑和王功权合租一个小房子。海南的夏天奇热无比,又没有空调,人们在家都穿得很清凉,由于王功权的老婆孩子也在,为免尴尬,冯仑每天晚上都要在外面晃荡到深夜才回家。这样的日子过了没多久,在偶然之下,冯仑得到了一个8栋别墅的项目机会。这个项目需要投入1800万元。而冯仑他们所有人的钱加起来,只有3万块。3万的本金,如何做1800万的项目?

很多人可能想都不敢想。但冯仑知道,机会来了。冯仑在北京找到一家信托投资公司的老总,对他说,有一单生意,你出500万,我们出1300万,你干不干?此时,冯仑的中央党校、国家体改委、南德公司等经历光环依然耀眼,加上他本来就是交友和谈判的高手,轻易就取得了对方的信任,500万元很快到手。冯仑用500万作为首付,从银行贷款1300万,买下了别墅。在营销奇才潘石屹的运作之下,这8栋别墅很快卖掉,进账2000多万。事后一盘账,他们赚了300万。这是冯仑第一次赚到这么多钱。他感觉像“大姑娘初婚,很幸福,幸福又糊涂。”

有了这“第一桶金”,日子就好过起来。此后,这家农业高科技公司摇身一变,成为了房地产公司,并更名为万通。与当时闯海南的绝大多数公司不同的是,万通的六个人,都是体制内出身,除潘石屹以外,都是名牌大学毕业。一群有文化有理想的人在一起,做事风格就与一般的公司不同——他们采用的是梁山泊的土匪做法:排座次,分金银,定荣辱。由于冯仑年纪最大,在体制内职位最高,他就成了大哥,担任董事长。王功权担任总经理,其他人担任副总经理。在金钱分配上,每个人不论能力和贡献大小,都占六分之一。大家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秤分金银,图的就是个爽快。不过,土匪的外表下,还是有文化人的底子。从一开始,他们就特别注重价值观、文化这些在别人看来虚头巴脑的东西。

1992913日,公司成立一周年,“六君子”聚在一起反省,并决定把每年的913日,定为公司“反省日”。在这第一个反省日上,由冯仑和王功权执笔,写了一篇文章,名曰《披荆斩棘,共赴未来》。这篇文章,是中国企业发展史上的一篇雄文,是中国企业家的经典之作,值得任何一个创业者仔细研读。文章开宗明义就提出了两个灵魂拷问:“我们为什么要"下海"办公司?我们究竟要把公司办成什么样子?”他们还提出:“怎样把日常大量琐碎的经营活动和青年知识分子精忠报国的高尚追求紧密结合起来?”他们认为:“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向何处去,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肃课题。……推动社会进步以报时代,创造财富以报人民,齐家敬业以报父母,利用所学知识在商品经济中锻炼自己,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改善自己的经济现状以报个人。……我们的确找到一条很好的道路。”在中国所有企业里面,把企业经营活动,和知识分子如何报国联系起来的,恐怕独此一家。由这篇文章也可以看出,此六人所图者远,所谋者大。在他们的眼界、人脉、理想主义情怀的加持下,万通发展得既快又稳,营业额很快就过亿。期间,自然也有诸多艰难,甚至惊心动魄的事情。

在东北,冯仑被一位官员勒索800万元,他们给了400万,那人不满意,冯仑火了,派人带话说“现在社会风气不好,你知道我也知道”,并且冒雪去了那官员的老家。第二天,官员妥协说,“这事不说了,过去了。”在海南,因一个项目对方想毁约,冯仑等不同意,王功权被人赌在夜总会包厢,持枪威胁,硬逼着新签了合同,前后损失一个亿。当时的商业环境,就是如此,但冯仑他们咬着牙挺过来,把万通做起来了。后来冯仑写到这段历史时,把书名定为《野蛮生长》。

做生意之外,冯仑继续四处拜访着商界的牛人们。有些人看不起他们,避而不见;有些人虽然见了,却毫无尊重。只有两个人对他们非常重视,这两个人是柳传志和王石。日后,冯仑和柳传志、王石成为终生好友,受他们影响和帮助非常大。

1993年,消息灵通的冯仑,知道市场行情即将有变,及时抽身回北京,避免了几个月后海南房地产泡沫大破裂的灾难。那些嗅觉不如他们敏锐的企业家,有的破产、有的跳楼、有的跑路、有的坐牢……当海南的15万家企业灰飞烟灭时,万通早已在北京拿下了关键项目,融了8个亿现金,在西二环做起了万通新世界广场。这个项目,让万通赚得盆满钵满,成为北京市场上响当当的房地产公司。

4

尽管万通逃离了海南房地产泡沫破裂的灾难,但更大的危机却在公司内部潜伏。对所有的创业公司来说,合伙人之间共患难通常很容易,但共富贵却很难。万通也没能例外。“六君子”在经历过起初的蜜月期之后,矛盾逐渐显现。

虽然他们在个人财富上都有高风亮节的品德,互相之间也都绝对信任,但是对事业的不同追求和对商业的不同理解,让他们产生了巨大的裂痕。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所抓的项目前景远大,而别人手里的项目却风险重重,但企业的资源只能投入有限的项目,投谁的、不投谁的,往往要经过激烈的争吵。最大的分歧是冯仑和潘石屹之争。冯仑是万通的董事长,地位最高、权力最大;而潘石屹是北京万通的负责人,功劳最大,掌管的财力最雄厚。冯仑想要搞多元化,而潘石屹则坚持要专业化。王功权和刘军更认同冯仑,而易小迪和王启富更认同潘石屹。两派人互不相让,经常上演拍着桌子吵架、摔门而出、哭着跑走等戏码。曾经感情深厚的六兄弟,进入到这个局面,每个人都很痛苦。都想到了分家,但是谁也不好意思开口。

冯仑深深担忧万通会像很多其他公司一样,陷入合伙人互相倾轧的境地。他号召大家学习罗尔纲的《太平天国史》,警惕千万不要搞“天京之变”。同时研究各种土匪文化,想弄明白组织架构如何从绿林的江湖形态,进化为稳固的企业形态。但冯仑没有从这些书本里面找到答案。最后,还是一个女人打破了僵局。这个女人,叫张欣。

1992年,剑桥大学毕业的张欣,通过张维迎看到了《披荆斩棘,面向未来》这篇文章,对万通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张维迎的介绍下,她认识了冯仑。一个月后,冯仑和兄弟们去香港办事,由于张欣在香港工作,就一起见了一面。张欣和潘石屹一见钟情,很快陷入热恋。张欣出生于北京,但是十几岁就去了香港,后来在英国留学,早已是西方思维。在她看来,六兄弟的合伙模式太土了,早就应该分开。张欣的到来,一下子撕掉了那个谁也不愿意主动掀开的遮羞布,分家成为了一件可以讨论的事情。潘石屹和王功权都同意分家,但冯仑作为六人的“攒局者”、“大哥”,以及公司的董事长,却难以接受。冯仑的不同意,除了感情上的因素以外,还有一个顾虑,是不知道该怎么分。后来,冯仑在美国见到经济学家周其仁,周从思想上和技术上都给他出了主意,让他豁然开朗,最终同意分家。冯仑提出,“以江湖方式进入,以商人方式退出”。他们请了律师,盘算了家产,一分为六,离开的人卖掉手里的股票,留下的人接手。

1995年,先是潘石屹离开,接着王启富和易小迪也走了;王功权也远走美国,组建美国万通,虽然名义上还是万通人,但是却不再管国内业务;1998年,刘军出走。六大创始人,只有冯仑一个人留守,从此冯仑成为万通的唯一大老板。难得的是,万通六人在分手时,体现了“君子之风”——君子绝交,不出恶声。他们没有像很多民营企业的合伙人分家那样,互相攻讦,闹得不可开交,而是坦诚相待,和平分手。此后,潘石屹做出了Soho中国、易小迪做了阳光100、王功权成为知名风险投资人、刘军在成都继续做农业高科技公司、王启富做了海帝木业,各自成为行业内一方巨头。

5

分家后,其他人带着财产和项目走,但债务和历史遗留问题都留给冯仑解决。那段时间,冯仑觉得自己每天都在“擦屁股”:“就像别人拉的屎,我拿手纸在旁边擦啊擦。”但没有了其他人掣肘,冯仑现在可以大展拳脚,开辟自己的多元化道路。万通大量举债,先后进入信托、保险、证券等行业。到1997年,万通业务已经横跨七个省和五大行业,控制的资产达到70亿,成为当时民营企业中赫赫有名的大公司。

此时,万通成立才第六年,冯仑才38岁。

但是,光鲜的背后是危机。万通此时已经身背巨额债务,利息成本高达25%以上,必须依靠“追逐暴利”、“借新还旧”、“短债长投”等方式来续命,随时都有可能暴雷。冯仑意识到这种方式难以为继,万一遇到房地产形势或者金融形势变动,万通有可能会马上死掉。他停止了多元化,砍掉了大部分项目,只专注于北京的房地产市场和投资领域。资产规模迅速缩小到16亿元。此后,万通虽然活了下来,但是规模再也没能上去。虽然通过“新新家园”系列项目还能赚到一些钱,但在全国市场上,只能沦为中小型规模的公司。2000年,冯仑曾经尝试利用互联网来“攒房”,搞了一个“万通筑巢网”,宣称要5年销售一百个亿,后来却无疾而终。2002年起,冯仑开始宣扬,中国房地产市场应该由“香港模式”转变为“美国模式”。在冯仑的带领下,万通开始由香港模式向美国模式转变,由“开发商”逐渐变为“投资商”和“服务商”。

同时,万通也积极开拓境外业务,在台北101大厦和美国世贸中心都拥有物业。也是从2002年开始,冯仑开始在资本市场布局,通过一系列资本运作,把一家名叫先锋股份的公司收入囊中,以借壳的方式登陆A股市场。不过,尽管成功上市,万通的市值一直都不大。目前,万通地产的市值约为110亿元,连万科、碧桂园、恒大的零头都比不了。

6

2014年,冯仑转让了自己在万通的股份,放弃了对万通地产的控制权。接过冯仑股权的,是一家名叫嘉华的公司。这家公司的老板,名叫王亿会。正是几年前冯仑收购的那家上市公司——先锋股份的前老板。先锋股份被冯仑占据以后,王亿会蛰伏7年,精心布局,终于夺回了对这家公司的控制权,甚至一举把万通地产的大股东,万通控股都给控制了。冯仑就此出局。万通,从此不再姓冯。值得一提的是,根据万通控股官网资料,王亿会1985年至1993年就职于中共中央党校理论部,也就是说,王亿会和冯仑,原本就是中央党校同事。

冯仑和王亿会的资本暗战,其中有多少纠葛牵扯、多少秘辛隐事、多少风云涌动,外人不得而知。从万通黯然离开后,冯仑开始了再次创业。他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成立了御风投资集团。此后,冯仑对外的职位,主要是御风投资董事长。根据御风集团的官网,这家投资公司的历史,直接追溯到1991年成立的海南农业高技术投资联合开发总公司,目前管理着约300亿元人民币的资产。在中国投资公司中,这个资产规模属于中等偏上。御风宣称,从现在起到2028年,要用十年的时间发展成最具创造力和业绩卓越的投资公司。不过,自从2015年成立到现在,我们还没有看到御风投出什么让人眼前一亮的项目。

冯仑还对探索太空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从美国航天局买了一个卫星,命名为“风马牛一号”,在酒泉租了火箭送上了天空。本来,冯仑的计划是在卫星上装高清摄像头,搞付费直播赚钱,但没有通过审批,最后商业化失败,成为一个亏损的项目。不知道,风马牛卫星,还会不会有二号。

7

2019年,冯仑60岁。一天,有一个组织通知他,该退休了,必须得去办理退休手续。由于他的档案在人才交流中心,所以退休手续还得去那里办。冯仑打听了一下,自己的退休工资为,每月8000元。2019冯仑风马牛年终秀演讲中,冯仑无奈地说,这个退休工资,让我在广场舞上抬不起头来,老太太一听,肯定扭头就走。这话当然是玩笑。冯仑即便退休,也还是江湖中的一位大佬,网络上的一位红人。

尽管万通在地产行业算不上大鳄,冯仑也挤不进富豪榜的前列,但他在企业家圈子里却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由于起步早,当冯仑已经手握上亿资产的时候,马云还在学校当老师、马化腾刚刚大学毕业、李彦宏还在读研、刘强东才上大二。而冯仑又善于结交,和柳传志、王石等风云人物,关系都很好。

他和王石共同发起成立了“全国房地产策略联盟”(即后来的“中城房网”),也是柳传志等发起的“泰山会”的成员,后来又参与组建中国企业家俱乐部、壹基金、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湖畔大学等机构,能参与任何一个,都是身为大佬的体现,何况参与所有这些。而随着潘石屹、王功权、易小迪等“万通系”人物的事业越做越大,作为他们“大哥”的冯仑,自然江湖地位也水涨船高。

而冯仑在社会上的知名度,还在于他能说能写。他写万通创业经历和自己感悟的《野蛮生长》,成为了全国畅销书。此后,又接连出版了《岁月凶猛》、《理想丰满》等书籍。以文人的形象为世人所知,这在企业家中间是极其罕见的。

2006年,冯仑开始打造《风马牛》电子杂志,做到每月读者数超百万。进入微信时代,冯仑的公众号“冯仑风马牛”,也获得了几十万的关注。对于今天的年轻人而言,与其说冯仑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企业家,不如说他是一个喜欢讲段子,说话比较好玩的网红作家。他把大量时间投入到女儿管理的风马牛传媒,尤其是“冯仑风马牛”公众号上面,一年发几十篇文章,还做视频节目、知识付费课程和收费高昂的房地产特训营。这些对于一个以做公众号为生的初出茅庐的小年轻而言,是很不错的选择,但是以冯仑的过往经历,和他的身份、地位、财富,来做这些事情,总有种怪怪的感觉。也许,当他被赶下万通董事长位置,以五十多岁年龄,重新开始创业时,他也充满了迷茫,充满了焦虑?又或者,只是出于对女儿的爱,所以帮孩子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弥补从前忙于工作而忽略了对女儿陪伴的歉疚?

8

在我看来,冯仑最风光的时候,是1992-1995这几年。他登高一呼,召集了一帮兄弟,共同创造了显赫一时的事业,达到了绝大多数人无法企及的人生高峰。他的见识、胆量、义气和理想主义精神,是帮助他聚拢六兄弟的关键特质。他们在90年代初期的海南,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做出了合适的事情,成就了万通的辉煌。

但是我相信,冯仑本人,对后面二十多年,是心怀遗憾的。他曾经达到的高度,离他想要的抱负,还差得很远。自从六兄弟分家以后,冯仑后面这些年,在商业上几乎没有拿得出手的建树。万通,始终也就是一家普普通通的二流房地产公司,被万科、碧桂园、恒大等远远甩在身后。虽然冯仑经常提出一些房地产行业的新观点、新理论,但是在现实中却总是没能成功落地。他的“地产思想家”之名,固然是对他的思想能力的褒奖,却似乎又是对实干能力的一种嘲讽。他今天的诺大名头,三分之一是在吃早期万通的老本,三分之一是不停地混圈子得来,三分之一是靠写作加成。仅凭商业上的成就,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也许,冯仑的思想,加上潘石屹的执行,以及其他四人的共同努力,才是一个更合理的团队。但是,历史不容假设,从1995年分家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万通已经归于平凡,沦为二流。

现在的冯仑,已经60出头。如果和他的好友王石比,他早就应该放弃创业,没事爬爬山,做做红烧肉,或者投身于慈善事业。但如果和另一位好友柳传志比,冯仑还年轻得很。柳传志75岁才正式退休,60岁的冯仑,还有15年的时间去追赶。他的未来,是会就此沉寂,还是能再创辉煌?

我们拭目以待。

责编丨熊莛荻